作者:黑鹰团队
【资料图】
梦想照进现实!
过往的2022年,即使诸多变数与挑战叠加下,中国储能产业依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与发展。
“双碳”风潮下,万亿赛道的确定性极大增强,储能的战略定位和核心价值已成行业共识,过往的一年中,新型储能百花齐放、百舸争流,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中羽翼渐丰。而伴随国内外需求激增,扩产、创新、涨价、新品发布、登陆资本市场、跨界和走出去,等等,成为储能行业的关键词。
不过,任何产业的发展通常不会一帆风顺,前途光明,道阻且长。一方面,上游价格飙涨、安全事故高发、劣币驱除良币、新能源+储能装机运行率不佳等影响,导致储能虚假繁荣舆论日甚。诸多压力之下,一些“不堪重负”的企业离开了储能赛道;而另一方面,无论是从储能电池出货量,还是从新增加企业数量而言,亦或从企业成长速度,都无一不在验证着这个赛道的火热。
从未来大趋势看,全球能源的清洁化替代无远弗届,储能的规模化商业化发展终究无以阻挡,
进入2023年后,随着原材料供需关系的改变以及储能参与电力市场机制步入深水区,储能经济性与需求也将迎来重要变化。综合行业协会、券商、企业等诸多人士的判断:2023年将是全球储能产业爆发之年,中国储能市场有望再次迎来高速发展的机遇期。
本期内容,黑鹰光伏将总结复盘储能行业在2022年的积极进展,以及面临的挑战;同时综合各路企业布局,以及各方人士观点,对储能2023年发展,以及更长远的未来变局与趋势做出分析判断。
赛道火热 增长强劲
2022年是全国几乎各行各业最艰难的一年,疫情阻滞和能源危机在不断给予各方压力的同时又酝酿新的生机。
在储能领域,无论从政策体系的完善、产能投资的增长、内外市场暴涨、商业模式改善、资本市场关注、企业黑马频出、并网项目规模、集采规模等来分析,都可以明显看到这一赛道的火热。凡此种种,储能万亿级赛道的价值空间无疑给了业主和投资者无限遐想和为之拼搏进取的理由。
一、全国及地方政策体系完善,赛道确定性增强。
过往一年中,和储能有关的政策依然在延续、完善。“双碳”目标提出后,近两年来,在中央部委和各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几乎所有可能用到储能的地方都有相关文件出台,从而形成了一个包括针对现货、辅助服务、光储充、商业楼宇、梯次利用、需求侧响应、可再生能源并网乃至绿色产业目录在内的储能文件家族。
黑鹰光伏统计发现,从2021年至今,国家及地方政府密集出台300多项与储能相关的政策,并明确锁定2030年30吉瓦的储能装机目标。备受关注的文件是,2022年3月21日,相关部委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此外,截止2022年底,全国已有近30个省份出台了“十四五”新型储能规划或新能源配置储能文件,规划的新型储能发展目标已超6000万千瓦,是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所确定目标的两倍。
二、新增装机规模创新高,集采元年开启。
即便经历了原材料涨价、疫情等多重冲击,2022年国内储能市场仍然展现了极高的韧性和弹性。根据CNESA数据,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投运的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达5940万千瓦,同比增长37%。其中,抽水蓄能占据最大比重,累计装机达4610万千瓦;新型储能继续保持高增长,累计装机规模首次突破1000万千瓦,超过2021年同期的2倍,达到1270万千瓦。
具体来看,2022年,国内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690万千瓦/1530万千瓦时,功率规模首次突破600万千瓦,能量规模首次突破1500万千瓦时,与2021年同期相比,增长率均超过180%。
此外,“集采元年”开启,根据“储能与电力市场”数据:其共计追踪统计了278个已完成系统或EPC总承包招标工作的储能项目。这些项目的储能总容量超过44GWh,包括了针对单一项目的采购和集中式框架采购。已完成招标的44GWh储能项目共涉及了94家业主,共吸引了超120家储能系统集成商参与投标,其中有约80家企业有所斩获。
三、产业投资火热,产能规模倍增,新品发布争奇斗艳。
伴随储能的加速发展,产业投资也在过往一年中加速增长。众所周知,2022年国内外快速增长的动力和储能需求,曾一度造成了电芯产能紧缺。与之伴随的则是一场盛况空前的全产业链扩产大潮。
据统计,国内仅12家代表性电池企业已公布实施的工厂和产能就已经超过3600GWh(3.6TWh),考虑到行业内还有大量其他厂商也并未示弱,目前国内电池企业总规划产能超过5TWh应该不在话下。
产业火热,一些企业积极扩张产能以满足市场需求。2022年底,总部处于陕西西安的奇点能源的创始人、董事长刘伟增在接受黑鹰光伏采访时就表示,随着奇点能量块eBlock在市场应用中不断成熟和广受认可,市场订单骤增,生产交付的压力是公司当时面临的最大压力。果不其然,刚刚过去的春节后,奇点能源快速迁址西安高新区毕原一路产业园,总建筑面积超过3.6万㎡,足够的厂区规模,极大满足了奇点能源现阶段的扩产扩能需要。据了解,奇点能源正在建设5GWh自动化生产线,在接下来的1—2年,奇点能源年产能会达到10GWh—15GWh。
随着储能需要愈发明确,开发储能专用电芯、发布新型储能产品也成了各家企业争相比拼的焦点;各家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和发布方面也是争奇斗艳各出奇招。
四、国内外市场各有增长,大储和户储比翼齐飞。
2022年,受俄乌战争和持续性的能源危机影响,海外电价上涨,户储经济性凸显,使得户用储能在欧洲等地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因此2022年也被业内称为户用储能兴起的元年。包括美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在内,高电价下户用储能正在成为刚需。
去年10月22日,作为产业龙头,宁德时代就对外表示,公司储能业务布局全面,大储能和户储业务需求旺盛,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如前述,受欧洲能源危机影响,海外户用储能市场爆发,国内户储企业订单应接不暇,市场订单普遍已排至今年4月。央视新闻也报道称,由于欧洲等地能源价格高企,家庭用储能设备需求出现井喷式增长,国内锂电储能设备出口企业正在积极扩产,企业目前平均出货量同比增长120%。
而在大储领域,国内需求主要得益于新能源强配政策及发电央企的刚需需求,国内大储系统招标量迅速增长。可以说,储能正成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术经济性不断提升中助力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五、巨量资本涌入,诸多企业跨界,产业黑马崛起。
据黑鹰光伏统计,去年以来,涉足储能的资本投资高达200多起,其中成功上市者就有中创新航、首航新能源、华宝新能等。从资本端而言,储能概念已经热到发烫。此外,储能不仅吸引相关产业链入局加速,还有从其他行业入局者纷纷涌入,此外,过去一年内,已有20余家上市企业跨界投资储能,比如,明阳智能、美的集团、传艺科技、永泰能源、安孚科技、杭锅股份等等,杭锅股份更是直接改名为西子洁能,看来是对储能的热爱不是一点点。
与此同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储能产业仍处于商业化初期,产业竞争格局远未定型,这一领域也出现了一些快速崛起的黑马,比如派能科技、奇点能源、海辰储能和新上市华宝新能源等。
以奇点能源为例,这家企业从创立开始,便选择了一条差异化的、具有开创性的路线,不是继续“把集装箱做大”,而是反其道而行,往“小处去做”,往“分开了去做”,往“标准化去做”。2019年确立产品方向后,奇点能源果断开启了分布式储能技术发展路线。
基于“all in one”的产品化设计理念,奇点能源能量块eBlock创新性地将长寿命电芯、高效均衡BMS、高性能多功能PCS、主动安全系统、高效热管理系统融于单个户外布署机柜,形成了一体化的智慧能量块产品eBlock,为电化学储能行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其真正做到了把储能工程转化为标准化产品,定义了储能系统集成新标准。
(奇点能源“all in one”集成设计理念,开创了标准机柜式产品化储能新模式)
很多业内人都知道,在过去的一年中,奇点能源能量块产品eBlock在用户侧、源网侧等多种应用场景皆取得了全面开花的良好局面。特别受到关注的是,在过去一年,特别是在华南和华东等大区交付超170MWh的非凡业绩,顺势将奇点能源推向了用户侧储能市场的领先地位。
2022年12月16日,奇点能源投运的宁夏同利变100MW/200MWh储能电站成功并网,成为目前并网的全国最大的分布式模块化储能电站,引发行业强烈反响。与此同时,该项目并网创下了百兆瓦级大型储能电站45天交付的行业奇迹,这是分布式能量块储能产品工厂交付、即插即用等显著特点的最好诠释,开创了大规模电化学储能电站高效交付的全新模式。
2022年10月25日,在央企平台采购公告中,奇点能源中标储能设备集采项目标段二1050MW/2100MWh(2小时系统)。在此中标范畴内,奇点能源先后与广西518MWh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完成签约。据了解,奇点能源交付团队已抵达项目现场,近一周内即将正式开启此项目交付之旅。
站在新春伊始的起点上,再次回顾奇点能源,这一匹储能“黑马”实现了从“初创企业”到“高成长性企业”的转变,以“分布式储能引领者”的强劲动力和发展势头已迈入到行业发展前列。
六、商业模式进一步明晰,国内储能加速贴近经济适用阶段。
伴随产业加速发展,以及无数企业的不断努力,中国储能的商业模式虽未成熟,但已进一步明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独立式储能正成为明星产品。
经过2021年的探索、2022年示范项目的实践,独立式储能电站已经成为2022年中国储能市场的明星产品和重要增长极。据储能与电力市场统计,2022年已并网投运的独立式储能项目已达45个,总规模超3.58GW/7.28GWh,分布于16个省市自治区,涉及27家开发商。随着独立储能项目规划与开发进一步提速,其逐渐成为新型储能的应用主流。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不完全统计,独立储能接近2022年新增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的50%。综合各方分析,独立储能项目的盈利模式已经相对明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电力市场获取收益,各地落实仍有一个过程。
此外,众所周知的是,2022年各地关于引导拉大峰谷价差的政策也为用户侧储能打开了更多盈利空间。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分析,在电源侧和电网侧,商业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完善,健全容量电价、辅助服务、电力现货等市场机制。目前一些地方已经进行示范,更多地方政策执行仍需要结合本地电网规划落实。特别是电网储能价格机制仍在研究,如果政策能打开一条新思路,这将为储能市场带来新的增量。
整体而言,虽然在现有市场环境下,储能仍未建立起稳定的商业模式,但随着可再生能源的高速发展,我国电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将逐步构建能够有效激活各市场要素活力的市场机制,将有利于储能在电力市场中获得与其价值相匹配的合理收益,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诸多掣肘,道阻且长
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水,过往的一年中,虽然储能行业整体实现的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一些老问题未解决,新问题又出,产业的发展依然道阻且长。
稳定的商业环境、过硬的产品技术、良性的市场秩序才是一个行业扎稳根基的根本。储能的新基建特性,让其面临着市场10-20年考验,或许要求更多。而国内现实的发展现状显然与此尚有距离。
整体而言,“碳中和”大潮下,储能赛道的确定性极大提升,但要真正实现商业化与规模化发展,这个过程颇为煎熬且艰难。有业内资深人士如此形容:“政策的窗户打开了,喇叭都吹响了,但是门口这一条道还没铺设好,但却吸引了一大群人涌到门口。出来以后,向东向西,上了桥还是下河边,不知道。”
归根到底,中国储能产业能否穿越重重迷雾,走向商业化的大江大海,关键还是在于需求、安全和成本这三大要素。综合2022储能行业的热点事件和大事件,黑鹰光伏认为,以下要素成为储能规模化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挑战。
一、市场鱼龙混杂,各路参与者参差不齐。
据GGII数据显示,过往一年中,除了大批跨界企业,还有3万多家储能公司成立。已有不少行业人士直言,这些公司里,有一部分是为了跑马圈地成立的;他们以给出行业超低价格,来获取订单,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
2022年里,曾有跨界上市公司对外公告入局储能,却立马收到证券问询函。2022年至今,入局储能堪称“疯狂”,身边甚至有人放话,“储能变成正在变成90年代的房地产一样火热,再不入局就晚了”。这种极端疯狂,或许只会应验那句“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
综合分析,目前储能行业还处于商业化初期,部分领域甚至是商业化早期,像蓄冷/储热领域更是处于启动阶段,因为不同应用场景下储能技术特性和差异性较大,技术壁垒甚至很高,大量企业涌入很可能导致储能产品和系统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储能入局者甚众,不乏投机者,行业安全性问题难以得到保障,加剧陷入混沌的“草莽时代”。
与此同时,聚焦国内大型储能赛道的企业,受到“毛利率下降”“劣币驱除良币”等影响,大都未能实现市场端的业绩暴涨,不少企业甚至陷入增收不增利的状态。
二、储能利用率低引发全行业关切。
与资本和产业链狂热对比的是,2022年11月8日,中电联发布《新能源配储能运行情况调研报告》指出,新能源配储能存在利用率不高、成本难以消化、分散方式难发挥有效作用、配置的合理性及规模缺乏科学论证等问题。新能源配储能的电化学储能项目平均等效利用系数仅12.2%。其中新能源配储能利用系数仅为6.1%,火电厂配储能为15.3%,电网侧储能为14.8%,用户储能为28.3%。新能源配储能调用频次、等效利用系数、利用率大大低于火电厂配储能、电网储能和用户储能。
新能源配储利用率低的现实问题既让政策制定者甚为尴尬,也让投资者积极性大打折扣,更为储能产业的后续发展增加了忧患。在看似火爆的赛道下,储能的“虚”火其实不小,储能电站的运行效果目前还没有全国统一的可定期发展的透明公开信息,难以让业界信服。同时也为政策导向、行业规范和标准体系建设带来困惑,一旦扭曲的虚假繁荣遮蔽了业界的视角,无疑会误导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影响能源转型的进程。
三、储能安全问题继续拷问行业发展。
过往数年中,在储能领域,安全问题所带来的消极矛盾颇为突出。外有韩国储能电站连番起火,最终被迫全行业扫荡式整顿的启示;内有国内多起事故发生后,舆论语焉不详,业界噤若寒蝉,从而以讹传讹导致病毒式恐慌。这些都让业主、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难免顾虑重重。
事实上,不仅是在国外,在中国安全问题也已成为储能产业面临的瓶颈之一;安全作为储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仍是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继北京‘4·16’大红门储能事故发生以来,全球又陆续发生了多起重大安全事故;黑鹰光伏统计发现,2022年以来,国内行业内已经爆出了20多起安全事故,而时至今日,行业发展仍未形成统一的安全标准和公认的解决方案。
储能的健康发展,无疑是一个逐步成长的过程,储能是要能持续提供十来年的电能反复存储释放的服务,产业链的成熟要从源头到用户都来认识储能这个特殊产品的风险特征。
有序的竞争建立在社会共识之上,更好借鉴国际经验,形成追求品质的共识,才能避免行业“劣币驱除良币”现象发生;而行业走向更为有序的发展进程之中,厂方、工程方、业主、行业监管共同努力才能最大程度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上游原材料价格飙涨,增加企业与项目成本压力。
不容忽视的是,如今储能的整个产业链全线涨价。牵一发而动全身,储能产业链价格沿着“碳酸锂-正极材料-储能电芯-储能设备”的链条依次传导。而翻看储能企业2022年(前三季)核心经营数据,其平均毛利润基本都到不了20%,相当于涨价吞掉了利润。如此一来,企业很难受,要么保持市场占有率,放弃部分利润;要么维持利润,放弃一些市场份额,可谓左右为难、举步维艰。
如何解决?黑鹰光伏了解到,目前主要靠企业自身去消化吸收原材料涨价带来的成本压力,但过往两年的涨价范围广、幅度大,已经对行业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冲击。正是近来一些关键原材料价格维持较高位置,储能系统的度电成本并未显著下滑。随着技术的进步,电池乃至整个系统的成本下降是可以预期的趋势。成本突破临界点,就是抵近商业化的时刻,行业也无可避免的到了大洗牌的前夜。
奇点能源董事长刘伟增分析,前有原材料涨价压力,后有市场降本需求,储能企业正在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很多人可能还没感受到,价格上涨,身处其中才能感到真正的痛,别看涨了两三毛钱,但对一些项目来讲,这就是做还是不做的分界线。对一些企业来讲,可能就意味着是要坚守还是放弃,一些企业可能因此会被淘汰出局。
2022年,IGBT价格上涨了20%以上。刘伟增判断,IGBT可能是未来储能会面临的很大的一个挑战。如今的储能整体上仍处于小规模示范阶段,等到2023年规模化爆发,就会发现IGBT供应是一个极其掣肘的问题,“这需要行业共同努力做好准备,包括从国产替代上进行突破。”
对于未来市场,在价格上,这位企业领导者也颇有信心。刘伟增告诉黑鹰光伏,截至2022年上半年,奇点能量块产品的价格是要比集装箱高3%-5%,2022年底,奇点的成本基本上就和集装箱方案持平;到2023年,奇点的成本就可能比集装箱的成本低3%—5%。
(奇点能源创始人、董事长刘伟增)
五、专业的系统集成力量缺失。
“建一个储能电站容易,从‘无’变成‘有’很简单,要做到高效率、低成本却很难。”这已成为大多数储能从业者的共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高效率、低成本”,对众多的储能企业来说,这是一个目标,也是一道不小的门槛。
在这其中,系统集成的重要性正在与日俱增,向上衔接上游厂商,向下打通甲方服务,是产业链最为重要的一环。但系统集成是一项较为庞杂的业务,技术的门槛最高,不仅涉及到电化学、电力电子、IT、电网调度等诸多领域和技术,还要深度理解下游不同行业的应用场景,实现难度最大。
过往数年中,及至2022年,依然有不少企业向系统集成的方向走,对这块阵地的争夺几乎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不止一位行业人士向黑鹰光伏表示,好的系统集成不是简单的把PCS、电池、集装箱等部件拿过来拼凑在一起,而是要在对各部件性能充分了解基础上,最大化地释放电池的潜能,涉及到电池管理系统、PCS、EMS、安全消防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对整个储能系统有一种系统性的思维。
观察中国储能市场的主要玩家不难发现,缺乏独立的第三方系统集成商,是中国市场与海外市场的最大不同点。究其原因,还是市场空间的受限。在产业发展初期,订单比较少,以设备厂商为主导的市场,更关心的是如何将设备销售出去,整体产能供过于求,竞争惨烈,利润稀薄,碎片化的市场不足以让第三方集成商存活下来。
随着储能技术的快速迭代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储能企业开始认识到自身并不具备系统集成的能力,无论是从长远的发展还是现实的需要来看,行业需要有技术实力的系统集成商来提供专业化服务。
六、融资等非技术成本高企。
与光伏类似,储能目前仍是草根推动的产业。企业资金储备较为薄弱,基本上都面临一定的资金压力。
融资难成为储能企业的另一座大山。比起风电、光伏,储能没有明确的一个国家政策的支持,银行在进行项目融资时对主体授信要求较高。融资租赁作为一种创新融资手段,在储能电站的资金来源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据华润租赁有限公司内部人士介绍,融资租赁机构主流业务在于大型租赁项目,目前大部分商业化的储能项目仍然偏小。针对盈利前景比较好的火电储能联合调频项目,融资租赁的年利率在9%左右。
相比火电储能AGC领域,用户侧储能融资更是难上加难。在工商业电价不断下降和系统集成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下,不少用户侧项目投资收益低于预期。根据世界银行官网公布的项目评估报告,早期储能项目的平均财务回报在5%-7%之间。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下,用户侧储能项目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
终归,新兴产业的发展绝对离不开资本的支持。但看不到未来收益希望,逐利的资本也没理由做亏本的买卖。客观地说,目前市场对储能的投资还是有热情的。但储能项目并不算优质投资也是事实。现在项目收益来源太单一,而且政策的变化太快、太剧烈。
此外,土地税费、并网测试、电网接入、倒卖路条等各种中间费也无形拉高了储能投资成本,这些税费完全“吞噬”了企业本来稀薄的利润。尽管非技术成本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这一部分成本的降低,企业往往无能为力,只能寄希望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和规范。
风口打开,大势可期
诸多变数叠加之下,储能产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从趋势上看,储能商业化发展的基础已经具备,风口已经打开,这一产业终将成为一条“坡长雪厚”的黄金赛道。
不过,这一趋势与发展过程中,产业必然还要克服诸多困难,行业也必然还需要一轮甚至数轮的优胜劣汰与洗牌。
具体到2023年的发展,诸多观察人士与业内人士均判断:储能行业将在2023年实现更为强势的增长。
北京的首创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分析师董海军预期,2023年全球储能超过100吉瓦时,增长100%左右。
GGII预计,“十四五”储能锂电池的总出货量年复合增长将超过50%,到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将逼近500GWh;到2030年,全球储能电池市场将达2万亿。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预计,在2021年到2025年的5年里,储能行业将保持55%至70%的年增长率。
平安证券的分析师皮秀分析:“整体来看,考虑2022年招标规模的放量、后续风光大基地项目落地对储能需求的拉动,我们对2023年国内新型需求较为乐观,预计有望达到30吉瓦时。”
CNESA理事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主任委员陈海生称,2023年,随着“双碳”战略下的储能需求的扩大,储能技术性能与成本的持续改善,加以政策支持,中国储能将大概率迎来高速发展的一年。
从全球区域市场差异与需求看,近年来,全球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地区主要在美国、欧洲和中国,合计占全球市场高达80%。除了国内市场,欧美等海外地区成为支撑储能企业业绩增长的第二曲线。综合分析,未来市场,其一,户储在欧洲是高电价下的刚需,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其二,大储是中美两国的装机主力,有望快速放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伴随国内新能源配储的放量,国内储能市场机遇可能进一步打开。
Infolink Consulting资深分析师袁芳伟判断,中国是一个储能市场成长最快的地区,未来会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储能市场。原因在于:一是2021年以来,全国大部分省份要求风光电站配置储能,而且配套比例有进一步提升;二是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将带动储能市场需求。
奇点能源董事长刘伟增则在2023年的新春致辞中对产业未来发展做了整体评估分析:如果将2022年视作国内储能市场爆发之年,那么2023年或将迎来全球储能市场爆发。与过去一直助长全球储能市场的户用储能所不同,储能规模化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随着风电、光伏发电成本与锂电池的成本降幅显著,全球正朝着“新能源+储能”平价的方向发展。对比国内,美国、欧洲等发达地区储能市场化发展机制已经建立,受海外电价中枢上移和电价波动加剧,储能收益将进一步提升。而且,随着上游产能释放和原材料拐点接近,储能装机成本正在重回下行通道。所以,大型储能将是引发全球储能市场爆发的新增量。
另一方面,包括美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在内,高电价下户用储能正在成为刚需,全球户储渗透率和装机量将在2023年飙升到一个新的峰值。“面对2023年大型储能和户储“双翼齐飞”的局势,奇点能源将在以往源网侧项目交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大型储能项目的研发制造能力和交付能力,同步将开启我们另一梯队产品在海外户储市场的长足攻势。”
奇点能源交付海南药谷5MW/10MWh电网侧储能项目
更长远来看,刘伟增认为,未来伴随相关政策的颁布,以及储能商业模式的成熟,整个产业将会加速从“成本竞争”转向“价值竞争”,“这是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目前,储能行业还是百家争鸣,经过两到三年验证后,行业会进入高速发展,进一步优胜劣汰,会逐渐形成和出现主流方案,然后就是一到两家引领。而后,产业进入充分的市场化,进入更为实在的技术、产品、供应链与品牌的竞争,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影响一个企业的发展。
简言之,储能产业终将会进入综合能力的比拼。
作为储能领域崛起最为强劲的黑马企业,奇点能源的目标很明确:“在工商业用户侧,我们要在3年内做到行业第一;在规模化的源网侧市场,2022年总签约超过1.2GWh,2023年总交付量预计可实现2—3GWh的突破。”
未来充满希望,诸君任重道远!对于包括所有的储能参与者来说,未来是一条无比崎岖的山路,也是一条越走越宽的黄金大道。在这个完完全全属于资金技术资源密集型的战场上,是基于成本控制、安全管理、技术创新、经验积累等多维度的较量,唯有那些能够从低效益竞争对手中夺走市场份额的企业才能活下来,走下去,赢在最后。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供稿服务| 友情链接
咕噜网 www.cngulu.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我们: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