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i资管工厂
11月,A股和港股绝处逢生,上演大反攻行情,长期布局港股的景林、希瓦等私募也回了一大口血。然而,当我们回顾这几年的潮起潮落,赫然发现,同为百亿私募,主观阵营正在被量化阵营迅速甩开,牛市中的收益难以拉开档次,熊市和震荡市中的抗跌性却差了十万八千里。。。
【资料图】
百亿主观私募回血
这段时间A股是喜气洋洋,港股也是蒸蒸日上。11月份,恒生指数大涨26.62%,以互联网公司为主的恒生科技指数更是暴涨33.15%。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港股表现出色,景林、希瓦成为百亿主观私募中最亮的星,双双大涨20%+。
数据来源:火富牛,截至2022.12.2,仅包含2022.12.2有净值更新的产品
其中景林高云程管理的景林优选系列,单月暴涨超30%。
数据来源:私募排排网
景林的投资,还是三地配置,买6组生意做核心持仓,即品牌消费品、社交娱乐相关、有大零售的平台、有科技制造业的公司,有社会服务类的公司、提供人工智能算力算法相关的。
其中景林优选系列,对中概股重仓较多,在这波强势反弹前,也是刚刚创下了最大回撤。
数据来源:私募排排网
另一家大幅反弹的希瓦,也同样是中概股的拥趸,在10月份的调整中多次喊话加仓港股和中概,这波反弹后今年接近回本。
11月大幅反弹的,主投A股的私募,很多是价值投资、逆向投资的风格。其中仁桥投资曾在两个月前提出“遍地涌黄金”的观点,并且加仓到历史最高仓位。
之后“黄金”虽迟但到,10月的继续深度回调后,11月大幅反弹,仁桥近两月也收获了10%以上的涨幅。
数据来源:私募排排网
仁桥此前的月报显示,持仓行业主要为非银金融、汽车、建筑服饰、有色金属和房地产等。这些也是11月涨幅较大的。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近两年业绩仍大幅跑输量化
虽然11月大涨,但是翻看这两年的成绩单,百亿主观私募们整体依然略显惨淡。
大部分私募产品依然是亏损状态,比如景林优选系列近两年依然亏损25%+。
数据来源:私募排排网
淡水泉旗下产品年内依然亏损20%多,近两年亏损30%以上。
数据来源:私募排排网
其他的私募中,也大多是亏损或者小幅上涨,业绩比较能打的主要是正圆、复胜和仁桥等新星。
这和百亿量化私募形成鲜明的差距。
对比最近一个月以及近两年的表现,百亿量化私募呈现出两个优点。
第一是整体稳定性好。
据火富牛数据,截至12.2,有最新业绩更新的产品中,11月的反弹中,相聚资本、西藏源乐晟资产,上海复胜资产和敦和资产等,都有产品出现亏损。
而300指增和500指增产品则是均收获正收益,收益大多在5%到10%。
收益5%和10%,差异有限,但是亏损5%和收益10%,那体验可就天差地别,挑选私募的难度也是直线上升。
第二是业绩连续性好。
300指增产品虽然较为拉胯,但是大多数还是有5%以上的收益,两年最大回撤低于30%。
数据来源:火富牛,截至2022.12.2,仅包含2022.12.2有净值更新的产品
500指增表现亮眼,按照近两年收益从低到高排序,部分量化私募如下:
数据来源:火富牛,截至2022.12.2,仅包含2022.12.2有净值更新的产品
除了主观和量化结合的进化论的收益不到2%,以及阿巴马收益只有13.11%,其他百亿量化的产品,近两年收益均达到20%以上。这还只是量化私募中收益排名较为靠后的部分。
在2019年和2020年的牛市中,百亿主观并未和百亿量化拉开身位上的差距,到了震荡市和熊市,则是直接看不到后者的车尾灯。
如果是在产品成立之初就进场的投资者,业绩的连续性可能不那么重要,但事实上,产品的发行巅峰往往都是牛市末尾,发行低谷往往都是熊市末尾。
私募历年产品成立数,数据来源:中基协网站备案信息查询
大量投资者在牛市高点进入,超额能不能延续,就非常重要了,更何况大量主观私募的产品,一锁就是三年。
站在专业的角度,可以将其理解为私募在帮投资人树立长期投资理念;但站在持有人角度,当市场飞流直下,仍然不免怀疑,私募是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管理费锁了,哪去理会投资人买入后的洪水滔天。
曾以为量化的红利期只有两三年,如今却发现主观私募的红利期只有两三年。
百亿主观为什么干不过百亿量化?
以前,我们是比较私募和公募,因为私募的绝对收益理念、仓位灵活性等等选择私募。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开始重新审视,开始尝试量化私募+主观公募的搭配,前者能涨抗跌,超额稳定;后者费率低廉,申赎灵活。
主观私募,特别是主观百亿私募,性价比似乎越来越低。
这里面固然有很多市场因素,比如重仓中概股押注行业反转,比如重仓消费押注疫情修复行情,比如买的多是传统价值股,不适应这两年的小盘成长行情等等。。。
但拆开来看,我们会发现,从覆盖面上,主观和量化就不是一个量级。规模扩张对量化的影响要小一些。
主观往往是覆盖五六个行业,多些的,能达到十几个行业,股票池在200到300个,最后选十几只到几十只个股投资。
而量化是全行业覆盖,股票池达到2000到3000个,最后投资几百只个股。
看对宏观趋势,看对中观行业,再挖掘出那极少的低估值高成长股票,难度大,可复制性弱。特别是规模扩张以后,几十亿、几百亿市值的公司,已经无法承载几百亿的资金量。
小部分资金或许还能配潜力个股,但大部分资金,只能转向那种千亿、万亿级别市值的公司,在一个并不便宜的位置进入,之后进行价值投资。而且一旦看错,动起来也颇为费劲,于是再选择逆向投资。
从50亿到500亿,主观私募失去的是宏观择时的超额,行业轮动的超额,选股的超额。
而很多量化损失,主要是高频交易上的超额。本身几乎满仓运作,不择时;行业约束严格的,轮动空间本来也小;选股上超额有损失,但有几百只个股分担。
从投研投入上看,两者差距也不小。
主观私募,投研团队可能只有六七人,十几个人就属于大团队了,达到四五十人的投研团队,差不多是天花板的存在。
而百亿量化,几十个投研人员的不少见,过百的也有。
策略本身的扩张基础更弱,收到管理费和carry后,放在投研上的比例更低,进自己腰包的比例更高,想做过那些顶尖的数理博士,自然是难上加难。
回想一下,投资人对量化是较为严苛,而对主观较为宽容的。
当百亿量化达到500亿、千亿以上,超额出现下滑,立马被置身于放大镜下考量,投资人对它们的业绩考核维度缩短到两个月甚至两周。
之后我们见到的是投资人赎回、私募策略迭代,规模大幅下降,超额好转。虽然业绩不如以往那么拔尖,但超额稳定了,也算对得起这2+20/25的费用。
而当百亿主观亏损,跑输指数,却能以价值投资、逆向投资等作为挡箭牌,掩盖超额能力的下滑。之后我们见到的是死扛、腰斩、膝盖斩,对政策和时代的变化的后知后觉。
我们知道,明汯在2020年曾因风格暴露较大,出现大幅回撤;幻方在2021年也出现过超额拉胯的情况,站上风口浪尖。
回想下当时幻方是怎么说的:想和投资者说,最近几个月跑得不好,十分抱歉。我们正在全力加班加点做研发,但的确需要一点时间。
再想想很多主观私募是怎么说的:当下是历史低点,估值更有吸引力,希望投资人更耐心。
道理没错,但诚意欠缺。
我们之后看到,这两年下来,明汯和幻方两家“顶流”量化依然有20%以上的收益,相比巅峰有很多差距,但已经大幅领先于相似规模的主观私募。
投资人要怎样的百亿主观?
那百亿主观私募是不是完全不值得投呢?
并不是。
有的基金经理证明了自己管理几百亿资金的能力,前瞻布局新能源等产业,在行业还比较冷门时进入,又能在市场波动较大的时期控制回撤。
数据来源:私募排排网
有的逆向投资,在“低”估值、“低”关注度、股价“低”涨幅基础上,又能找到基本面的改善有“高”确定性的。同时分散布局多个行业,给自己容错率。两年收益40%+的同时,回撤控制优秀,领先于量化。
数据来源:私募排排网
管理人的一段话厂长很喜欢:逆向的左侧不能太左。就是你布局的太早了,所以等待时间太长。我们其实在选择标的的时候,是有一些原则或者有一些期望的。比如说,我们希望我们逆向布局的这些标的,在两年内能够兑现。首先是要有一个期限。
厂长无意否定逆向投资、价值投资等,只是这个词有时候真的被玩坏了。在估值并不低的时候买入,下跌30%继续加仓,那可以叫逆向投资、价值投资;买入后下跌50%、70%,那叫看错做错。
无视政策和时代变化,无视持有周期,押注一两个行业的赌博式抄底,投资人真的不需要付2+20来做,自己梭哈ETF就可以了。
还有的看重选股的同时也注重自上而下,将市场周期分为“熊末牛初、牛市中期、牛末熊初、熊市中期”四个市场周期。在他们看来,市场的指数就是市场整体的温度计,决定了仓位。
对比公募和量化私募,主观私募的武器之一不就是仓位灵活吗?特别A股来说,没有美股那样连续大牛市,也不像港股长期价值洼地,而是起起落落。
当然,这些私募虽然是百亿,但大多是在200亿左右的范围,如果扩张到500亿,千亿,那又是另一番考量了。
这是从投资人选私募策略来说,那从百亿私募角度来说,当他已经站在行业金字塔尖,又有哪些可以优化的地方呢?
第一,产品发行时点问题。
下图是一家私募的历年产品发行数,可以看到发行高峰是2017年下半年、2020年下半年、2021年下半年,基本都是市场高点。
私募历年产品成立数,数据来源:中基协网站备案信息查询
如果私募规模很大,又是做基本面投资,无法控制回撤,那至少应该做到,在产品发行时机上有控制。
基金圈向来好做不好发,好发不好做,但作为行业顶尖的私募,这点魄力还是要有的。左侧做投资,右侧发产品,怎么听都很矛盾。
第二,产品费率问题。
如果收益跑不过公募,回撤控制不如量化,2+20的费率上,是否能有肉眼可见的诚意。之前也可以看到,目前已经有不少私募采取降费了。
当然,厂长不是说又要马儿跑又让马不吃草。
厂长想法是,既然熊市不好发产品,如果能做到低点发产品,同时又进行管理费率上的减免0.5%,或是减免一段时间,是不是比高位锁定三年更能让投资者长期投资。
第三,产品计提方式和投资策略的匹配问题。
之前也讲过,如果做绝对收益风格,一年计提一次完全可以。但既然宣扬三五年投资周期,甚至是七八年、十年,每年提一次,甚至每季度提一次,到底是让投资人长期投资,还是赚钱就走呢。
投资人价投三年,市场先涨后跌,实际到手收益没有管理人计提的报酬多的情况并不是没见过。
总之,如果中短期收益不佳,别让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只停留在PPT和投资人交流会上;反之,如果业绩又好又稳,以上都可以忽略。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供稿服务| 友情链接
咕噜网 www.cngulu.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我们: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