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行业竞争已近白热化,占领某一细分品类或在经营上突破创新,成为火锅餐饮商家出圈的关键条件。在此背景下,海底捞近年来翻台率有所降低
【资料图】
《投资时报》研究员 王子西
续亏之后,海底捞迎来翻盘。在经历了战略误判、次年调整优化门店后,海底捞(6862.HK)业绩公告显示,2022年公司实现来自持续经营业务的收入为310.39亿元,同比减少20.6%;但年内溢利为16.37亿元,较上年大幅扭亏为盈。公司称,收入规模下缩,主要是疫情叠加当年1—8月门店数量减少;利润好转,主要得益于“啄木鸟计划”降本增效、营运效率提高等。
成本及开支方面,包括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租金、水电等在内的支出就给公司合计节省近93亿。2022年,公司来自持续经营业务年内溢利率约5.3%,较2020年提升,低于疫情发生前。
但标普报告指出,该公司2022年的降本措施将很难复制。业务回归常态,将有更多曾关闭餐厅“重启”,加上新餐厅营运,从而稀释了利润率。同时,增加临时工、取消部分服务等降本措施,或也对公司服务声誉造成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以来,因取消自带菜、禁止单点清水锅等,海底捞频受关注。有消费者认为,一些服务不如从前或与员工减少有关。
此外,近年来火锅行业竞争白热化,多家火锅企业向港交所递表。从公开资料来看,海底捞的营收规模及市场份额领先,但2022年公司整体翻台率降至3.0次/天,与上年持平,低于2018年的5.0次/天。且相比海鲜火锅龙头七欣天、粤式火锅捞王,海底捞近年来的翻台率降幅明显、客单价也略低。
针对公司利润率水平的维持性、短期开店策略、如何看待消费者提出的服务降级等,《投资时报》研究员向公司寻求沟通,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啄木鸟计划”助利润转正
数据显示,2022年,海底捞来自持续经营业务(即剔除特海国际9658.HK,特海国际于2022年12月分拆上市)的收入为310.39亿元,同比减少20.6%;其中,餐厅经营收入为290.87亿元,同比减少22.9%。公司来自持续经营业务的年内溢利为16.37亿元,较上年扭亏为盈。
多家券商认为,海底捞营收规模下缩,主要是疫情叠加前八个月门店数量同比减少。利润大幅扭亏好转,则主要得益于“啄木鸟计划”降本提效使得餐厅营运效率提高;同时,从公开市场以及要约收购方式回购2026年票据,确认收益3.29亿元。
“啄木鸟”计划是海底捞于2021年11月启动,通过关闭未达成熟期的商业区内布局门店、经营不佳且成熟周期长的门店,以及对商圈覆盖范围重合的门店实行优化,从而降本增效。截至2021年底,公司永久关闭餐厅260家、暂停营业32家。同时,为了进一步改善经营情况,2022年9月,公司还将战略切换至“硬骨头”计划,恢复停业但尚有经营潜力的门店。
根据业绩公告,2022年,公司新开餐厅24家、重启门店48家、关停50家门店;截至该年底,旗下经营门店总数为1371家。全年仅净增22家,这与此前几年动辄“几百家”的拓店速度相比,明显大幅放缓。
值得注意的是,“啄木鸟计划”的实施,改善公司的营运效率。2022年,海底捞的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同比减少25.2%,员工成本也同比减少26.6%,租金及相关支出、水电、差旅及通讯开支、折旧及摊销也均较上年有所收缩。粗略计算,仅上述六项合计就给公司节省金额近93亿。公司年内溢利率约为5.3%,盈利能力较2020年有所提升,但仍未恢复到疫情发生前盈利水平。
海底捞近两年来自持续经营业务业绩情况
数据来源:业绩公告
降本措施难复制?
标普报告称,今年海底捞收入将随着我国回归常态而得到修复,并预计,通过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扩张,海底捞2023年、2024年的收入将以13%—19%的速度增长。但是,降本带来的利润率增长不可持续。
标普给出的理由是,业务回归常态,公司将有更多曾关闭的餐厅“重启”,一些新的餐厅也将投入运营。如此一来,公司需要增加人员、加大促销等活动力度,故稀释了利润率,使该指标从目前暂时性的高位回落。
此外,诸如增加临时工、兼职人员、取消部分附加服务等一些降本措施,可能会对海底捞的文化和服务声誉造成损害。而高标准服务是过往海底捞维持高增、大受欢迎的关键所在。那么在收缩员工成本与维持客户高满意度两者之间,公司或难平衡。
《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截至2022年末,该公司员工约为10.76万人、员工成本总额102.40亿元;若简单计算,员工年薪9.5万元/位。而截至2021年末,员工总数(未经重述)14.66万人、员工成本总额148.75亿元,员工年薪10.1万元/位。2022年员工总数大幅缩减。
事实上,自今年2月以来,因取消自带菜、禁止单点清水锅、部分门店取消免费美甲等,海底捞频受关注。不仅如此,有消费者发现海底捞的服务已不如以前:锅底加水、点餐等,服务不及时;免费果盘或赠菜也换成小零食。曾经“服务至上”的海底捞,已经不复往日面貌?
竞争白热化 翻台率走低
同时,近年来火锅行业竞争已近白热化,占领某一细分品类或在经营上突破创新,或成为火锅餐饮商家出圈的关键条件。
2022年1月上旬,海鲜火锅龙头七欣天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材料;同年3月,粤式火锅连锁品牌捞王也向港交所二度递表。今年,向消费者提供包括火锅产品、烧烤产品、一人食等食材供应的企业锅圈食品(H01884.HK)也拟IPO。七欣天将炒蟹及海鲜和火锅结合,推出“一锅两吃”;捞王提供以猪肚鸡火锅为特色的用餐服务,成立十几年,全国门店总数百家以上。
据头豹研究院报告,海底捞营收和市场份额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2020年市场份额达5.8%。但海底捞近年来翻台率降幅最为明显,客单价仅高于主打台式小火锅的呷哺呷哺(0520.HK)。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海底捞整体翻台率为5.0次/天、4.8次/天、3.5次/天、3.0次/天和3.0次/天,降幅明显;整体客单价基本在101元以上,2020年为近年最高,达110.1元。
而七欣天2019年至2020年的翻台率均为2.1次/日,2021年前九个月为2.2次/日;人均客单价(堂食)则为117元、119元、131元。捞王2019年至2021年的翻台率为3.0次/天、2.5次/天、2.3次/天,餐厅顾客人均消费均在123元以上。显然,这两家企业的翻台率与海底捞有差距,但七欣天稳定、捞王缓降。
且需注意的是,据第一上海证券测算,目前,海底捞保本点对应翻台率从约3次降至约2.5次,预期公司将坚持“啄木鸟计划”及“硬骨头计划”并行策略,继续优化门店经营效率,并在产品创新、品牌建设以及私域流量运营等方面持续增强竞争力。
此外,2022年海底捞重塑外卖体系,组建社区运营。社区营运的外卖餐厅数量从2022年初的低于450家,增至年底的1400家以上,覆盖城市300多个。全年海底捞的外卖业务实现收入12.80亿元,约占持续经营业务收入的4.1%。
对比而言,2021年捞王外卖收入占比3.7%;2021年前三季度,七欣天为16.4%。外卖业务成为海底捞业绩的“第二增长线”,或也言之过早。
海底捞餐厅近两年的若干经营指标(元、次/天)
数据来源:业绩公告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或对版权存有疑问,请邮件联系toushizixun@163.com,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供稿服务| 友情链接
咕噜网 www.cngulu.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我们: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