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与疫情防护有关的医药频频成为热词。2023年医药板块投资机遇如何?博时基金行业研究部基金经理陈西铭带来她对医药板块的投资心得以及对2023年行业投资机会的展望。
陈西铭博时基金行业研究部基金经理
Q
(相关资料图)
目前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最近“抗原检测”成为热词,您如何来理解大家对抗原检测主线的关注?是否具备投资的价值?
陈西铭:事实上抗原检测的时间线很强,因为它是强烈爆发的需求,行业特点门槛很低,目前能生产新冠抗原监测相关产品的公司差不多有四五十家,都有非常大的产量,甚至有一些企业的产能接近千万级别。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认为相关公司特别是先进者会有爆发性的业绩增长。但业绩回落也会比较快,因为快速上涨的同时,持续性可能相对不足。
Q
“线上问诊”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向,您觉得投资机会如何?能否对当前的问诊模式形成代替或者补充,长期怎么看?
陈西铭:我们看到疫情放开整体的方向,确实给线上问诊带来了量上的爆发式增长。但它的持续性得看大家是否真正形成了在线上问诊的习惯。
从目前维度来讲,线上问诊模式主要是一种补充,因为线上虽然可以问诊,但是没有办法在线上去做检验和检查,我们知道西医要做非常多的检验和检查,中医不一定做检测检查,但也要望闻问切,而在线上还是有很多操作没有办法完全实现。
但长期来讲,还是很值得关注。未来在渗透率上还是有比较好的提升空间。
Q
最近药店成为社区周边顶流,您觉得零售药店的逻辑是否有持续性?
陈西铭:事实上,零售药店的业绩持续性比刚才所说的抗原的持续性相对来讲更好一点。
因为零售药店除了销售疫情相关产品以外,还会销售很多常规类医药产品,即使在疫情带来的相关需求逐渐退坡后,这些常规医药产品需求还是会持续。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本轮在疫情放开之后,大家整体囤药的行为还是会导致在半年的维度里面。预计在明年下半年左右的时间里面,药店的生意会相对冷清一些。但其实度过了半年、一年的消化期之后,它又会回到常规的状态。
Q
“口服特效药”自疫情以来有很多人关注,您觉得小分子特效药落地对于疫情后期的防控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陈西铭:目前口服特效药没有药到病除的效果。市场上大家非常认可的一些特效药中,事实上,效果一是降低高风险患者比如老人从轻症转向重症的几率,二是缩短有新冠症状的时间。
但是从这两个效果来看,第一个效果还有很多其它药可以做到,包括一些中药。所以这些小分子特效药的落地的第一好处是对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的重症率和死亡率进一步降低。但是患病率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新冠特效药也是一种特殊的药品,在疫情的需求可能有些高。但是这样一个高需求的过程会随着疫情管控放开逐渐恢复到常规水平。我们去预期未来的常规水平和海外目前的现状比较相似,可能会有一些特殊变异株导致大家感染后体内抗体的效果下降,然后特殊变异株出现以后,可能会再出现疫情的小高峰。
但这些小高峰都不会再有第一波高峰那么高了,在这样一些小高峰中,事实上特效药会起到一个对于高风险人群包括老年人等重症率、死亡率能够降低,也就是降低医疗资源挤兑的风险。这个特效药也会长期持续使用,但是它的需求会逐渐降低到常规水平。
Q
另外一个方向是疫苗,最近出现第二剂加强针,为什么要打第二剂?现在国内疫苗接种率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未来疫苗主线的赛道是否值得去布局?
陈西铭:目前从加强针接种来讲,我国全人群在2针上的接种率已经超过90%,3针已经是打第一剂加强针的接种率超过60%。为什么要推动第二剂的加强针,事实上原因主要还是很多人在打第一针的加强针,接种时间基本上是在22年上半年,距离现在大多数人已经过去半年以上,对于这些人来讲体内抗体浓度确实是不可避免的下降了,因此需要去接种第二剂的加强针,来加强体内对于新冠病毒的免疫水平。
未来去看疫苗的投资,我们认为可能更多还是一些个股逻辑,也就是说能够开发出最好的,临床实验数据最突出的一些新冠疫苗包括常规疫苗比如HPV疫苗等能够有一些突破的公司,仍然还是有不错的投资价值。但可能不会像之前一样板块鸡犬升天,整个板块大涨的贝塔机会不会那么强了。
Q
大家都比较关注最近的抗疫主线。您觉得未来的医药投资和抗疫主线相关的赛道是您之后会关注的主线吗?因为处于后疫情时代,之后医药板块的投资逻辑是否会产生变化?
陈西铭:事实上,疫情没有进入到常规状态之前,抗疫赛道还是值得关注的。但也正是随着疫情逐渐走向常规化防控状态,我认为医药投资也要逐渐常规化,在抗疫线关注以外,还要更多回归到长期看好的方向上面去。
Q
从去年开始行业整体调整了比较长的时间,很多人都说从长期逻辑来讲还是受到了集采的影响,您如何看?
陈西铭:我们去对比集采后和集采前,行业还是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很多人认为集采对行业的影响是降价,但在做医药行业投资的人士眼里,降价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因为做投资有整体的框架,包括盈利预期和对它未来的判断,如果说降价能够在预期里面完全兑现,也就是说今年降30%,明年降40%,如果在框架里完全打在预期中,并不会太影响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
但集采对市场的影响更多是价格降幅,集采在一些次数里超预期的打下了价格。但我们认为医保局做集采的目标不是单方面省钱,核心还是“腾笼换鸟”。比如在集采之前,我国仿制药价格比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还高,不太合理。未来我们认为集采会常规化,大方向不会变。
另外,市场在集采的政策刚开始时对政策过于乐观,以至于在一些集采结果出来之后,市场发现降价幅度明显超过预期,因此有比较大的下跌。但从今年年中到下半年,市场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对于集采政策过于悲观。但实际情况没有那么差。但也看到集采有一个明显的重要趋势,集采规则更清晰,结果也更可预期,近期的一些包括电生理集采政策等都显示了这样的趋势。
Q
医药行业的涨跌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对于医药板块而言,背后上涨下跌的逻辑是什么?2023年是机会居多还是风险居多?
陈西铭:从上涨的逻辑来讲,更多还是中长期的上涨逻辑,短期来看行业确实有时候是跟随大盘去进行涨跌,有时候又像疫情相关的因素去驱动进行短期波动。但从中长期来讲,医药行业还是有行业基本面去驱动上涨的,行业基本面的驱动力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老龄化,从世卫组织的预测来看,2030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的比例要超过18%,2020年这个比例才12%。
第二个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按照美国的数据,虽然美国老龄化不太严重,但在美国60年维度里面,医疗保健的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例也在持续提升。因此医药行业拉长时间来看,它一定是“长坡厚雪”的赛道。
从中长期看好的3条主线,也就是刚才提到在后疫情时代在疫情防控逐渐回归常规化的时代,我们认为从3个方向去看,这也是在2023年比较看好的3个方向:
一个是自费,可选的医疗消费,包括像医美、医疗服务这类自己花钱、自己选的医疗消费,在2023年我们认为会有显著的复苏。
第二个,包括像医院内的创新,创新药和创新器械,这两年也累计了不少的技术更新,在疫情回归常规化之后,医院端也有明显的疫后恢复。
第三,中药行业也相对比较值得关注,特别是中药行业做国企改革的一些公司在2023年可能会有比较明显的表现。
这是我们对2023年的看法,整体来讲医药投资是回归常规化的过程。
Q
您为大家推荐了2023年比较看好的方向,如果划重点,哪些赛道是大家可以重点关注的?
陈西铭:消费医疗里提到的像医美或者医疗服务,特别是眼科的一些医疗服务也是我们认为后续可以密切关注的。
从海外的疫情、疫后复苏的复盘来看,医美有一些刚需属性在疫后复苏的表现比较突出。包括眼科在内等医疗服务类需求的复苏也相对比较明显。
另外在创新的方向,创新药这一块是我们非常看好的2023年的方向,在2022年事实上有很多肿瘤等等方面都有一些新的突破。很多院内的诊疗受到疫情影响,在2023年都有望出现估值和业绩双重的回归。
Q
医药板块可能面临的风险点是什么?
陈西铭:刚才提到一些和疫情强相关的行业和公司,它们的业绩包括股价后续波动可能会相对比较大,这是我们认为的风险点之一。因为它的需求是突如其来的猛烈需求,但需求的退坡可能没有起来时那么快,但可能也会出现一定下降。
回顾2021和2022年医药行业的表现,有投资者觉得似乎不尽如人意。实际上在这两年里面医药行业分化是非常严重的,这样一些防疫相关的公司在这两年的表现非常突出,但是我们也提示可能会有大涨大跌的风险。但这样一些常规医疗相关的公司后续可能会有明显复苏的情况,这也是我们后续会重点关注的方向。
Q
您有哪些要叮嘱投资者朋友的建议?
陈西铭:在医药行业做投资是比较幸运的事情,拉长看是长坡厚雪的行业。根据之前统计,在2007到2022年这15年年间,医药行业在80%的时间里的排名,或者它在30个一级子行业中的涨幅排名都是排在前80%的。这样非常好的表现背后是14亿人口的老龄化,以及15年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确定性提升。
往后去看,我们认为这两个长期的因素都没有变化,短期的确有各种政策和疫情的扰动可能会让行业出现波动,但整体来讲我们认为在医药行业做投资还是幸福和幸运的,因为长期赚到钱的概率还是很大。
风险提示:
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和债券等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不同类型的基金风险收益情况不同,投资人既可能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收益,基金净值存在波动风险,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投资者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及《产品概要》等法律文件,及时关注本公司出具的适当性意见,各销售机构关于适当性的意见不必然一致,本公司的适当性匹配意见并不表明对基金的风险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或者保证。基金合同中关于基金风险收益特征与基金风险等级因考虑因素不同而存在差异。投资者应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情况,结合自身投资目的、期限、投资经验及风险承受能力谨慎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不应采信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销售行为及违规宣传推介材料。本材料中所提及的基金详情及购买渠道可在管理人官方网站查询-博时基金-基金产品,博时基金相关业务资质介绍网址为:http://www.bosera.com/column/index.do?classid=00020002000200010007。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供稿服务| 友情链接
咕噜网 www.cngulu.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我们: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