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最开放的自由港和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香港资本市场经历了风云跌宕的2022年——
(资料图)
恒生指数从2021年2月18日的最高点31183.36下跌到2022年10月31日的最低点14597.31,跌幅达53%,持续下跌的时间超过20个月;
2022年上半年港交所新上市公司仅27家,募资额197亿港元,较2021年同期下跌超过90%,新股募资额跌出全球前五。
回望2018年,港交所掀起“25年来力度最大”的改革,打破“同股不同权”的上市限制,IPO募资重回全球第一。
惟变,方能应变。岁末交替,港交所又一次站到了“革故”与“鼎新”的路口。
关山重重
关山重重,2022年香港资本市场遭遇种种挑战。
10月31日,恒生指数跌至14597.31点,创下了2007年以来的新低,较年初开盘下跌近1万点。
港股IPO市场也遭遇挑战。12月20日,港交所发布的《香港交易所2022年回顾》显示,截至11月30日,港交所共有69只新股上市,集资额仅878亿港元,同比下降73.5%。港股再融资市场也不容乐观,前11个月累计再融资额1322亿港元,同比下降70.1%。
上半年,港交所新上市27家公司,募资额197亿港元,同比下跌91%,新股募资跌出全球前五。进入下半年,港交所在双重主要上市、介绍上市等方面发力,中国中免、天齐锂业等明星股登陆港股,成为2022年港股市场的一抹亮色。
市场遇冷,投资者的打新热情同步消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港股新上市企业公开认购的平均认购倍数仅为5.39倍,不够上一年的零头。2021年,该数字为55.86倍。
市场交易活跃度方面,截至11月30日,港股平均每日成交额1240亿港元,较2021年同期减少25.6%。
这种情况令人难以置信。在2009年至2021年的13年间,香港有7年登上全球IPO集资额榜首。
特别是2018年,港交所采取“新经济”改革,允许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和同股不同权创新公司,以及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在香港上市等,吸引了大批新经济公司涌入,改变了港股以金融和地产为主导的资本市场生态结构,迎来一段“高光时刻”。
改革红利消退。2020年,港交所全年新上市公司达154家,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额达4002亿港元,降至全球第二;2021年,港交所全年新上市公司共98家,集资额3314亿港元,排名退至全球第四。
外部竞争,愈发激烈。近年来,新交所通过制度创新和高效的上市流程吸引中国企业上市,其推行的REITs与债券发行也颇受青睐。
港交所2022年三季度报告显示,港交所前三季度收入及其他收益为132.55亿港元,同比下跌18%;股东应占溢利为70.99亿港元,同比下跌28%。
箭在弦上
改革,势在必行。
10月19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香港特区立法会发表上任后首份施政报告。李家超提到,港交所将于2023年修改主板上市规则,以便利尚未有盈利或业绩支持的先进技术企业融资;同时构思活化GEM,为中小型及初创企业提供更有效融资平台。
同日,港交所刊发《有关特专科技公司上市制度的咨询文件》,建议扩大香港现有上市制度,允许特专科技公司来港上市,并就此征询公众意见。新规则将适用于五大特专科技行业的公司,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硬件、先进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食品及农业技术。
“连接资本与机遇是港交所的核心战略,为此我们致力于进一步提升香港作为全球创新产业公司首选上市地点的地位。新建议将增加香港上市公司种类,让更多不同类型的公司可进入这个具备深度和流动性的国际市场,同时也为投资者带来更多选择。”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欧冠升预计,新一轮上市制度改革将大幅提高港股中人工智能、新能源、先进制造业等新经济领域上市公司数量,希望港交所成为全球创新公司首选上市地。
分析人士认为,港交所2018年推行的上市制度改革改变了港股既往以金融和地产为主的资本市场生态结构,此次改革若能及时付诸实践,将大幅降低硬科技公司在港上市的营收门槛,进一步改变港股市场生态,形成以创新型企业为主导的市场格局。
据港交所披露,2018年港交所上市制度改革实施以来,已有200多家新经济公司在港交所上市,募集资金超过9000亿港元,其中178家公司来自内地。
“从纳斯达克市场可以看到,即使是已成美股领军者的特斯拉、亚马逊等科技企业,在上市之初也没有盈利。但纳斯达克通过支持这类未盈利企业上市融资,培育了一批优秀企业。”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认为,高科技企业在研发与市场推广阶段最需要资金“雪中送炭”。
允许未盈利公司上市,注定是一场激烈的“马拉松”比赛。
“特专科技板块的发展是长期的,要摒弃‘赛马逻辑’。港股的投资者比较务实,像今年刚刚上市的零跑汽车、中创新航等,都属于特专科技公司的范畴,但上市后大幅破发,可见市场对这类未盈利的公司是很警惕的。”天爱资本投资总监杜先杰认为,对投资者而言,以投机心态来短期博弈,或许并不适合。
春山可望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变革前夜,港交所正在做好充足准备,产品端和资金端已开始提前发力。
新的产品陆续登场。12月16日,香港首批虚拟资产交易所买卖基金于港交所挂牌上市,主要投资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比特币期货及以太币期货,将为香港资本市场增添活力及多样性。
互联互通机制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升级扩容。7月,交易所买卖基金获纳入沪深港通;港交所同月宣布将推出“互换通”,开展香港与内地利率互换市场的互联互通;9月,港交所首次将国际公司纳入港股通,沪深港通增设人民币柜台,并于港股推出中国国债期货。互联互通“货架”上的商品越来越丰富。
截至目前,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净买入近3800亿港元,南向资金成交额已占港股整体成交额近30%。
互联互通不断升级下,“人民币港股”实现在即。12月13日,港交所宣布旗下证券市场即将推出“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双柜台模式)及双柜台庄家机制,进一步支持人民币柜台在香港上市、交易及结算。这是互联互通持续优化的又一里程碑。
“港股通人民币计价有助于降低港股通投资者持有的汇兑和盈利的折算敞口,并降低企业盈利的折算敞口。以人民币计价则可以避免财务和估值指标由换汇而引起的损失,证券价格也可以更多反映公司基本面和运营价值。人民币计价吸引更多资金沉淀,改善流动性和成交活跃度,长期强化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地位,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中金公司王汉锋团队表示。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国际投资者提供投资中国的机遇,同时也为内地资金提供投资海外的机遇,港交所主动求变应变,掌握主动,穿越周期,春山可望。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供稿服务| 友情链接
咕噜网 www.cngulu.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我们: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