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研发手术机器人产业化项目、营销网络建设等项目有着资金需求的哈尔滨思哲睿智能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思哲睿”)正在向科创板迈进,其拟募集资金20.29亿元,用于上述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除了本报此前曾报道的公司独董全部与实控人毕业于同一所院校,公司独董的独立性问题令人瞩目外,《大众证券报》明镜财经工作室记者还注意到,思哲睿承担的多项科研项目与哈工大有着交叠,而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虽IPO前夕从哈工大离岗创业,但是其离岗时间却为2022年10月,思哲睿的多项科研成果都出自他们离岗创业之前,双方的科研成果界定如何厘清、公司研发的独立性等问题同样令人瞩目。
(资料图片)
研发能力是否独立之惑
对于目前主营收入还为零,连续三年合计亏损达到3.7亿元的思哲睿来说,其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是其立足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
根据招股书,思哲睿的董事长杜志江、总经理闫志远全是专家型人才,2022年10月前,两人均在哈工大机电工程学院任职。其中,杜志江为哈工大教授且担任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同时他还是思哲睿的技术带头人,闫志远为哈工大的助理研究员,思哲睿的核心管理层和核心技术人员。
不过,思哲睿IPO前夕的2022年10月,杜志江和闫志远均与哈工大签署了《离岗创业协议》,而需要指出的是,思哲睿成立于2013年9月,杜志江和闫志远自思哲睿成立以来一直在公司任职,这意味着他们在哈工大办理离岗创业手续之前,已为思哲睿服务了9年多,在这段时间内,思哲睿从无到有,并一步步积累起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技术能力。在此期间,杜志江和闫志远两人都是一肩挑起哈工大教职和思哲睿管理和科研工作。
更值得关注的是,思哲睿的不少研发工作和技术成果也和杜志江、闫志远在哈工大的科研工作是相互交叠的。思哲睿招股书披露——目前公司还针对特定专业科室的临床需求布局了经尿道柔性手术机器人、经口腔手术机器人等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以及人工耳蜗手术机器人、脊柱内镜手术机器人等专科手术机器人,可辅助医生在泌尿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和骨科开展手术。目前该四款产品已处于产品样机开发阶段。
其中,人工耳蜗手术机器人的研发过程显示,思哲睿于2019年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人工耳蜗微创植入机器人系统研究》(项目 编号2019YFB1311800),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等单位合作开发人工耳蜗手术机器人。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目前尚在进行中(见图一)。
图一:样机开发阶段机器人的研发情况截图
脊柱内镜手术机器人的研发过程也显示,公司于2015年至2020年间参与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专科型微创手术及手术辅助机器人系统的研制》项目《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研究》的课题任务(课题编号:2015AA043201)。该课题也是哈工大主持,公司参与其中,在该课题取得的初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脊柱内镜手术机器人产品管线的研发。
此外,思哲睿已履行以及正在履行的科研课题项目情况还显示:公司作为项目依托单位的《远程微创医疗手术机器人的研制》,由闫志远主持,研发的主要的合作方也为哈工大。
而上述与哈工大合作的科研项目起始时间均在杜志江、闫志远离岗创业前,仍在哈工大任职之时。
核心技术人员在哈工大、思哲睿两份工作一肩挑,两家单位研究成果互相交叠,难免容易让人关注合作科研成果的归属界定是否存在难以厘清的情形。以思哲睿与哈工大合作的《远程微创医疗手术机器人的研制项目》为例——该项目开始时期为2020年10月,合作研发各方以国家拨款专项经费及自筹经费投入。而招股书披露的权利归属上显示,在该项目执行过程中形成的微创手术机器人仿真、计算和分析有关的著作权、专利申请权、专利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归属于哈工大所有;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形成的微创手术机器人仿真、计算和分析之外的其他研究开发成果的著作权、专利申请权、专利权、 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归属于思哲睿。
而招股书披露的哈工大、思哲睿相关研究的分工情况显示——哈工大负责完成微创手术机器人设计、优化过程中必要的仿真、计算和分析,进行微创手术机器人精度等必要技术指标的测量,而其仅享有微创手术机器人仿真、计算和分析有关的著作权、专利申请权、专利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
对比来看——哈工大负责的微创手术人设计的知识产权,并未体现在权利上归属于哈工大。
根据合作双方的约定,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形成的微创手术机器人仿真、计算和分析之外的其他研究开发成果的著作权、专利申请权、专利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归属于思哲睿。这是否意味着:哈工大负责的微创手术人设计的知识产权被实际归属了思哲睿?更让人觉得蹊跷的是,思哲睿和哈工大还约定:哈工大因执行项目所产生的知识产权,思哲睿有永久免费使用权,同时具有优先购买权(见图二)。
图二:相关合作科研权利归属约定情况截图
520万元从哈工大购买14项专利
2021年2月,思哲睿与哈工大签署委托研发合同,委托其进行手术机器人运动学、动力学建模及尺度综合等研究,交易价格由双方协商确定,该项服务于2021年完成验收。
值得一提的是,思哲睿子公司苏州康多参与的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专科型微创手术及手术辅助机器人系统的研制》项目《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研究》的课题任务(课题编 号:2015AA043201)引发关注。
思哲睿在回复上交所问询时表示,该课题共包括8个子课题,苏州康多参与其 中1个子课题的研究工作,而哈尔滨工业大学是该子课题的主持单位,相关课题的分工显示:哈工大负责实验样机系统及仿真培训系统研制,苏州康多负责产品样机开发、注册证申请及产业化推广(见图三)。
图三:哈工大和苏州康多在863项目的角色和研发分工情况截图
而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研究的经费投入情况显示——课题参与方在哈工大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八项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各方以国家拨款专项经费及自筹经费投入,其中不考虑自筹经费,专项经费投入即高达970万元(见图四)。其中专项经费分配给思哲睿的经费即为105万元,另外,思哲睿自筹的经费为200万元。
图四: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研究经费安排情况截图
从此后的专利申请披露来看,《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研究》共形成10项专利(见图五),原来专利归属方都为哈工大,但是根据2022年6月思哲睿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署数个《专利权转让合同》,上述10项专利目前已全数被思哲壑购买。
图五: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研究专利形成情况截图
上述10项专利以及公司与哈工大合作形成的另外4项专利,根据第三方评估公司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确定,收购的不含税价格合计人民币仅为520万元,并且赶在思哲睿IPO之前的2022年的12月31日,完成了上述14项专利权人的变更登记。
如此工作交叉、科研交融的状态,不禁让人疑惑:公司杜志江、闫志远这两名关键技术人员,在2022年10月前,既在哈工大任职,又在思哲睿及下属子公司任职,两家单位共同研发的科研专项成果如何界定权利归属,是否存在两者工作交叉而无法厘清的情况?而两者约定中关于哈工大因执行项目所产生的知识产权,思哲睿有永久免费使用权的条款基于何种考虑?是否符合商业惯例?形成上述“优势”权利归属的原因是否和杜志江、闫志远哈工大工作及杜志江担任的职务优势有关?思哲睿是否具有持续的独立研发能力?
思哲睿在2022年底,从哈工大购的14项专利,收购价格仅520万元,目前公司该部分专利形成的知识产权的价值是多少,520万元的价格是否偏低?是否与公司实控人及法定代表人等多人在哈工大任职的便利条件有关?除从哈工大购买的上述14项专利技术之外, 思哲睿及其子公司有多少项专利成果和国家863成果以及省、市级重大专项研究成果有关,上述研究成果是否涉及公司的核心技术?就上述疑问,《大众证券报》明镜财经工作室记者曾致函思哲睿,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另外,就思哲睿与竞争对手使用相同的孵化机构,以及公司与竞争对手、孵化机构之间扑朔迷离的关系,本报将继续关注。
来源:大众证券报 记者 尹珏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供稿服务| 友情链接
咕噜网 www.cngulu.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我们: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