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晚,东软集团旗下的东软熙康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软熙康”)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此前东软熙康曾在2021年5月、2022年2月申请,如今已是东软熙康的第三轮交表。
而除了东软熙康外,还有多家“东软系”公司正在冲刺IPO,望海康信正冲刺科创板,东软医疗则在冲刺港交所IPO。
(相关资料图)
目前,创始人刘积仁手上已有A股上市公司东软集团和港股上市的东软教育,若上述拟IPO项目顺利完成,资本市场中将出现一个涵盖医疗服务、医疗信息、政务数字化、高等教育等多个领域、横跨2家A股公司及3家港股公司的“东软系”, 刘积仁筹划多年的“资本局”也或将迎来“收割”时刻。
东软熙康成立于2011年,在经营模式上,东软熙康以云医院平台建设为基础,连接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和智慧医疗等业务,客户涵盖政府、医疗机构等。
东软熙康在医疗行业中的扮演的角色更像一个连接者,试图将城市中的政策制定者、医疗机构、患者及保险公司联系起来,与所有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合作,以解决医疗系统面对的多样化系统性问题。
截至目前,东软熙康拥有四大业务板块,包括云医院平台服务、互联网医疗服务、健康管理服务及智慧医疗健康产品四大业务。
根据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东软熙康收入分别为3.99亿元、5.03亿元、6.14亿元及2.41亿元。
虽然营收有增长,但东软熙康却已是连续三年亏损,报告期内,分别亏损2.18亿元、1.98亿元、2.94亿元及1.56亿元。三年半累计超过8亿元。
东软熙康表示,亏损主要原因是由于不断扩大的业务规模及产生的收入无法完全补足公司的各项成本及开支。
在招股书中,东软熙康坦言,由于新兴业务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公司的经营业务也面临一定挑战。特别是云医院平台等业务的拓展性及增长或受到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于往期记录期间的亏损,未来也可能持续。
除此之外,今年上半年的东软熙康的毛利率也有所下降。2019年、2020年、2021年及今年上半年,东软熙康毛利率分别约为22.1%、26.7%、27.7%及19%。
业绩连亏的东软熙康在IPO路上也充满坎坷。2021年5月,东软熙康第一次递表港交所,招股书失效近三个月后,东软熙康于今年2月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但第二次递表仍无进展,如今东软熙康已是三度冲刺港交所。
东软熙康的背后是“中国软件第一股”东软控股。根据招股书显示,东软集团通过东软(香港)有限公司间接持有东软熙康已发行股本约27.94%的权益。
作为东软背后的创始人和实控人刘积仁有一套自己的经营之道,“猫有九条命,每5年换一个活法”,东软也因此从软件外包、IT解决方案跨界到医疗设备制造、软件教育、大健康生态等,用刘积仁的话说是“喜欢在每一个机会即将来临之前开始布局”。
随着东软的版图越来越大,刘积仁的资本野心也越来越大,他曾公开表示:“将进一步打造上市公司集群,以此为基础,运用好资本市场,构建企业发展的新生态。”
打造上市公司集群的第一步,刘积仁选择从教育板块入手。对于依靠东北大学软件学院起步的东软控股而言,教育业务意义不同寻常。
从2011年开始,刘积仁剥离教育板块,九年后,东软教育在港交所成功上市。
与此同时,刘积仁对手里的医疗业务大刀阔斧的进行“一拆三“。
据媒体报道,医疗领域是刘积仁过去十分看重的板块之一。2014年东软集团就提出了将东软熙康和东软医疗等子公司独立的规划,并于2016年完成分割。
但医疗板块冲刺IPO却没有那么顺利。
主打互联网医疗的东软熙康已经是三次递表。聚焦医疗供应链管理的望海康信早在2020年就已开启科创板IPO辅导,但2021年后再无进展。
而东软集团旗下以医疗影像业务主体的东软医疗是三家中体量最大的公司。东软医疗2018-2021年、2022年1-6月分别实现营收19.12亿元、19.07亿元、24.59亿元、28.03亿元和15.0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69亿元、0.82亿元、0.93亿元、1.02亿元和2.19亿元。
在分拆后,东软医疗还陆续引入了高盛、通和、百度在线等知名投资机构。
虽然有明星股东加持,营收净利润双双增长,但其净利润增长的背后是政府补助的缘由。根据其招股书显示,东软医疗分别于2018年-2021年,2022年1-6月收到政府补助0.98亿元、0.93亿元、1.67亿元、0.99亿元和0.39亿元,其中2019年和2020年的政府补助金额超过净利润。
东软医疗的IPO之路也一波三折。2020年6月东软医疗申请科创板后主动撤回,2021年5月、12月东软医疗两次递表港股均已失效。2022年9月1日,东软医疗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说明书,冲刺IPO已是两年四战。
尽管IPO之路坎坷,但这些子公司上市的决心也足可见,不管是三度递表的东软熙康还是两年四战的东软医疗,都在积极推进IPO。
这与刘积仁的资本阳谋分不开。
东软集团在成立之初,控股股东为东北大学,管理团队和员工的利益主要体现为400万内部职工股,但管理层的诉求显然不止于此。
2011年,刘积仁等管理层联合东北大学和孙荫环的亿达控股,共同出资成立了“东软系”核心平台东软控股。
2015年起,一直跟随东软集团的东北大学、阿尔派、宝钢等主要股东减持陆续减持东软集团股份。
一边是原股东对东软集团的减持,一边是东软控股两次增持东软集团,逐渐成为东软集团第一大股东。
而被分拆出去的东软医疗、东软熙康和东软望海,由于增资和股权转让,东软集团也相继失去了控制权。
可以看到,刘积仁对“东软系”的资本运作核心逻辑是先通过分拆推动创新业务发展,再进一步加强对东软集团资产的控制。
刘积仁的资本野望能成真吗?资本市场上会出现横跨2家A股公司及3家港股公司的“东软系”吗?期待时间给出的答案。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供稿服务| 友情链接
咕噜网 www.cngulu.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我们: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