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镇雄县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林碧锋 摄
云南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三分之一,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千百年来,各民族在云南大地繁衍生息,亲如一家,携手发展。
近年来,云南扎实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和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奔小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知相亲相惜,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各族群众阔步走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大道上。
(相关资料图)
各民族共同迈向中国式现代化
贫穷曾与云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形影相随。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民族地区摆脱贫困换新颜,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体脱贫、全面小康,继新中国成立之初发生改天换地变化之后,实现了第二次“一步跨千年”。
近年来,云南坚持用发展的思维谋划民族工作、用发展的办法推进民族工作、用发展的成果促进民族团结,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物质基础。
现代生活方式已进入广大民族地区。半月谈记者走访各地村寨发现,智能手机、洗衣机、冰箱等家用电器十分常见,看病难、出门难、上学难已成历史,村寨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大幅提升,一些边境村寨还组织足球队、舞蹈队,“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成为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在独龙族聚居的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草果、独龙牛、养蜂、旅游等产业初见成效。“截至2022年底,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034元,户均存款超过5万元,85%以上的家庭有机动车。”贡山县委常委、独龙江乡党委书记和文宝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21年经济总量达到1.12万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万元,分别是2012年的2.8倍和2.85倍,民族地区通航运营机场达到11个,5个民族自治州进入高铁时代,民族地区所有乡镇和行政村100%通硬化路、通邮,4G网络和宽带实现全覆盖。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拉玛·兴高说, “十三五”时期,云南25个边境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目前,云南正通过实施“石榴红”工程、“枝繁干壮”工程、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工程、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等重点工程项目,推动示范区建设提质升级。
绘就边稳民富新画卷
云南边境线长,边境县(市)多,特别是374个沿边行政村,总人口96.5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比79.4%,16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是云南的神圣使命。
2021年11月,云南创新开展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力争2023年底前将沿边行政村初步建成“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一年多来,云南总计划实施的14537个项目开工率90%、完工率75.6%,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处副处长李涛介绍,目前云南沿边行政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所在县(市)农村平均水平以上,沿边群众房子新了、钱包鼓了、日子好了,一幅边疆稳、边民富、边关美的画卷徐徐铺展。
其中,地处中缅边境的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共有23个沿边行政村(社区),根据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的要求,每个边境村(社区)总计可获得不低于3000万元的补助,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糖、果、茶、蜜等乡村特色产业等。截至2022年底,边境行政村(社区)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每年均超过10万元。
为夯实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根基,云南还把增加脱贫人口收入作为巩固脱贫成效的根本措施,在全国率先实施“脱贫人口增收三年行动”,对70万户收入1万元以下且有劳动力的脱贫户开展“一对一”帮扶,通过转移就业、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等措施让脱贫群众稳定增收。
构建互嵌式发展新格局
1951年,普洱专区各民族代表在宁洱县立下的民族团结誓词碑,是“党的光辉照边疆”的真实写照,也是云南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跟党走的朴实表达。
多年来,云南秉持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积极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嵌式发展格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延伸。
围绕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云南积极开展全域创建,目前已有13个州市、100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示范单位,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命名3845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以及1065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谱写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云南省“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示范区建设的主线和核心要义。
拉玛·兴高表示,云南始终把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中之重,强化思想引领,实施“红旗飘飘”工程,广泛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一心一德跟党走的优良传统,赓续民族团结精神血脉,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嵌入各族群众心中。(记者 吉哲鹏 庞明广 字强)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供稿服务| 友情链接
咕噜网 www.cngulu.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我们: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