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记者调查采访发现,随着大量营利性机构的介入,研学市场各类问题层出不穷,包括收费缺乏统一标准、研学课程质量不佳、研学机构资质欠缺、学生安全无法保证等。乱象背后,是不少家长和学生的“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也让不少学生家长望而却步。(6月12日《法治日报》)
研学游一头连着课堂,另一头连着自然与社会,研学游应是“教育+”,而非“旅游+”。研学游的关键,在于平衡游和学。这离不开优质内容的开发、社会资源的支持、专业人士的把关、规范合理的定价。但有业内人士直言,由于旅游公司开发研学产品的人绝大多数非教育类相关专业出身,导致研学产品缺少应有的教育意蕴,从而出现了“规划时随心所欲、毫无章法,营销广告倒是吹得天花乱坠”的行业乱象。有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很少有研学机构会配备专门的随从医护人员。行业缺乏专业人才,随意考证就可从业,结果就是“旅游(专业)的不懂得教育,教育(专业)的不懂得旅游”。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共有5590余家“研习营”“夏令营”的相关企业。天眼查数据显示,这5590余家“研习营”“夏令营”相关企业中,存在经营异常案件者占比6.24%。由此看来,“研学游”要成“研学优”,急需规范化标准。“研学游”该有什么资质的企业来组织,该组织哪些项目,这些项目如何完成,孩子获得了什么,孩子们给研学团什么评价,如此等等,都急需相应的标准。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颁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中小学要把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研学旅行由“校外活动”上升为“校内课程”。这为“研学游”规范化标准出台提供了契机,教育部门应该在标准制定中有较大话语权。
“研学游”涉及研学、安全、费用等诸多环节,教育、旅游、市场监督、物价监督等部门都具有相应的管理权。但由于“研学游”缺乏规范化标准,导致一些“研学游”“游有余而学不足”。
部分地方已经制定了“研学游”相关标准,比如《江西省中小学研学旅行系列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标准》涵盖了基地(营地)认定规范、课程设置规范、组织实施规范、评价规范4个规范文件,对研学旅行的“最初一公里”“过程每一公里”“最后一公里”中“研”和“学”环节,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但是,也要看到,一个省的地方标准只能在本省内加以规范,对于跨省跨国的“研学游”,地方标准也无能为力。这既需要更多地方标准出台,更需要全国标准出台,让“学游并重”,让1+1>2。
当然,标准是雪中送炭,还要用创新画龙点睛。“研学游”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离不开课程创新和营地创新。比如,颐和园博物馆和北京城市学院合作,为海淀区人大附小和中关村一小等小学设计的校内双语课程《博物馆探秘之旅——颐和园博物馆》,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利用检察院的民法典文化园和彩虹少年关爱基地,申报的全市阅读体验打卡点和研学旅行基地,这些创新,都值得借鉴。
责任编辑:谢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供稿服务| 友情链接
咕噜网 www.cngulu.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我们: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