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然
进入2023年,全市场都摩拳擦掌,誓要把去年亏掉的钱赢回来。一时间,消费搭台,题材唱戏,一边是社会复苏,一边是数字建设,市场此起彼伏,不可谓不热闹。
【资料图】
从对外路演、沟通纪要来看,尽管绝大多数机构投资者经历了2022年的灰暗和冲击,但进入2023年,大家对复苏都带着信心。邓晓峰在近期交流中的表态,很大程度上可以用来总结这种乐观——
“2023年对于中国来说,不管是经济还是资本市场层面,都会进入修复和复苏的阶段。
伴随着去年底防疫政策的调整,今年春节期间,我们看到疫情对经济和生活的影响已经逐渐消散,我们有理由相信2023年将是中国经济恢复正常、生活重新步入正轨的一个年份,也将有机会看到企业盈利水平的回升,资本市场也将反映经济和企业盈利的回升。
我们也感受到,全社会对于大力发展经济形成了新的共识,这样的社会共识也将有助于经济复苏和资本市场修复。”
但落到中观层面,大多数人感受到的则是行业轮动的速度飞快。
根据国信证券的报告,当前行业轮动速度几乎达到历史顶点。消费接棒金融,成长接棒消费,ChatGPT之后TMT成为旗手,但没过两周,周期又卷土重来,随后通信行业又在数字中国叠加国企改革的主题下,成为市场的关注点。
剧烈博弈的背后,是市场在方向选择上的迷茫:复苏是共识,结构是分歧,都觉得市场今年会好,但选不好结构,一定会落于人后。
事实上,基金经理们对一些主流行业的看法也确实存在着不少分歧。因此,远川投资评论也从行业维度对市场上的一些不同观点进行了总结,以供读者参考。
01
新能源:星辰大海还是周期成长?
在能源革命的大背景下,新能源这个板块天然带了点星辰大海的意味,但市场航行到了哪一步,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结论。
在睿郡董承非看来,过去几年新能源的快速发展顶多只能算是热身,“我们认为2023年会是新能源革命的元年,中国新能源发展领先于全世界,全球比中国晚一两年。2023年是电力用煤趋势性负增长的元年。”传统能源将不再有和新能源相提并论的资格,未来,风光带来的增量可以满足新增的电力需求。
汇丰晋信陆彬同样对新能源行业充满信心,他认为过去几年的供给扩张并没有影响新能源板块的高景气度。
另一方面,2020-2021年,新能源板块也确实给投资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甚至就连地狱难度的2022年,新能源板块也跑出不少黑马。青骊苏雪晶重点追踪碳中和这个方向已经有三年多的时间,在他看来,这个领域的投资可以用10年甚至是更长时间来衡量。
苏雪晶做了一个数据统计,在2022年全年涨幅超过100%的股票中,剔除掉新股和所谓的妖股,新能源这个赛道在其中的占比超过60%。
苏雪晶的另一个核心观点是“黑科技”,中美科技竞争的大背景下,全世界都在对可以突破当前生产率水平的新技术翘首以盼。因此,无论美股还是A股,其中的资金都会疯狂追逐“黑科技”的蛛丝马迹。
即使这些“黑科技”中大部分最终并不能真正带来生产力的提升,市场短期也一定会沿着这些方向宣泄情绪。去年年底的钠离子电池,今年年初的钙钛矿,都可以看作“黑科技”方向的演绎。
另一些投资人将目光聚焦在了新能源车。汽车产业链的重要性和中国在电动车时代的换道超车都已经是老生常谈,嘉实姚志鹏更是多次强调“汽车是关乎国运之战”。在姚志鹏看来,新能源车板块是当前A股预期最低,估值最低的板块,随时有望跟随复苏预期走出戴维斯双击。
远信周伟锋的视角更具全球化。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数量正式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二,在可预见的2023或2024年,中国大概率将超越日本成为出口汽车数量最多的国家。
在周伟锋看来,虽然中国的电动车渗透率增速已经开始放缓,但是全球的电动车,尤其是纯电车渗透率依然处在低位,“如果把中国定义成未来全球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中心,其发展空间,特别是结构化发展空间是巨大的。”
邓晓峰对电动车产业的变迁带着审慎的乐观。
在他看来,汽车行业本身的高度竞争和产品周期是不容忽视的,2023年开始,新能源车板块要进入从“梦想”到“现实”的新阶段,“要从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以及盈利的角度去分析,在行业竞争进入最激烈的阶段,行业估值与过去相比,可能将处于向下调整、逐步回归正常的阶段,投资也将步入难度更大的区间。”
除了电动车本身,他也将很多注意力放在了寻找电动车上下游孕育出的新的产业投资机会上。
仁桥夏俊杰则是少有的旗帜鲜明地看空新能源的投资人。
“新能源的本质是周期性成长股,2020-2021年对于成长属性定价很高了,但是对周期属性认知不足,周期本质就是供给和需求的剪刀差,需求增速超越供给增速的时候,成长属性占优,供给增速超越需求增速的时候,周期属性凸显,周期的力量只会迟到、不会缺席,行业调整的大幕已经拉开。”
而对于主流的上游向下游让渡利润的说法,夏俊杰同样保持警惕,“光伏和锂电产业链,产能扩张速度都是大于需求扩张速度。”在他看来,整个产业链都难逃利润被压缩的下场。
02
白酒:王者归来还是回光返照?
随着疫情阴霾的逐渐消散和节日周末的人山人海,国内消费复苏已经变成了一个陈述句。两个月前,市场上主流的看法是,参照海外,中国的消费市场完全恢复需要一年时间 。然而随着一季度进入尾声,预判复苏超预期的声音也多了起来。
聚鸣刘晓龙在分析餐饮企业九毛九的数据时发现,九毛九的营业数据在上个周末就已经达到了历史同期最好水平,“所以中国的修复,我觉得是远快于国外的。”
夏俊杰通过深入分析海外复苏情况与中国作类比,得到了类似的结论,“2023年的消费可能会强于大家的预期,尽管大家也在讨论超额储蓄究竟有多少这样的问题,但我认为,模糊的正确是比较可取的,太多的细节可能会走向反面。”
既然要做多消费,那就不得不提白酒了。刘晓龙的看法很有代表性,“在中国,可选消费最好的就是白酒。”
余海丰更是直接在白酒和电动车之间做了“捧一踩一”。
“白酒与新能源汽车相比,前者依然秩序井然,没有哪个企业因为要放量而降价;而后者,特斯拉为保上海工厂的产能利用率直接提出降价,这对利润率而言是巨大的损伤。因此在今年弱复苏的假设下,汽车兑现的确定性或者可靠程度相对较差;而白酒,尤其是高端白酒利润兑现的可靠度依然较高。”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看好白酒。
邓晓峰认为在消费大类下,运动服饰要强于白酒。一方面,运动服饰行业在疫情管控放松之后较易恢复。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行业内的国产品牌,近几年在产品定位的提升、消费者的认可度、市场占有率等方面都处于明显的上升周期。”
董承非则是干脆对以白酒为代表的整个消费的过往逻辑提出了质疑。
在董承非看来,消费板块的长牛依赖于消费品的量价齐升。而无论是从人口总量、人口结构、还是居民支付能力的变化来看,消费品的量价齐升都很可能要成为历史。
不过董承非同样表示,宏观层面向微观传导需要时间,上市公司股价何时反应宏观变化是不确定的。
03
医药:受伤最深却被一致看好
疫苗板块放量下跌,医药跟跌;CXO板块放量下跌,医药跟跌;创新药板块放量下跌,医药继续跟跌。要论2022年受伤最深,可以和同时被流动性、地缘政治、行业政策三重暴击的医药相提并论的板块并不多。
但是换个角度看,跌多了也就意味着便宜了。
宏观层面,周伟锋着重强调了老龄化大幅提升对医药行业的明显影响,亘曦董高峰进一步从医药的内需属性上,探讨了二十大确立的新发展格局对内需的提振。
政策层面,近期几乎所有提到医药行业投资机会的基金经理都指出了集采的降速。
其中慎知余海丰的观点较有代表性:“一方面,集采的压力被充分的预期,而另外一方面,可能有关部门也认识到,唯低价是取也不是个事。所以,当我们发现,集采的压力在边际上有所好转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药会有很多的机会。”
在细分行业选择上,基金经理之间存在一定的分歧。融通万民远从“跌得多弹得高”的朴素视角选择了CXO,“(CXO)板块风险释放充分,且产业长期成长逻辑并未破坏。”
勤辰崔莹更多思考了防疫管控放开后需求释放的逻辑。“从需求端看,由于疫情管控,医院的手术量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疫情后医院内相关需求的复苏,尤其是院内手术才是更为刚性的‘必选消费’。”
董高峰则是从动能的角度思考,定位了包括中药、创新药等在内的几个潜在增速20%以上的细分领域。“这些公司是值得我们在微观上进行配置的。”
04
互联网:成长性还能回来吗?
唯一可以在2022年和医药比惨的行业,恐怕就是互联网了。但同样都是跌多了,大家对互联网的看法却要纠结得多:互联网的成长性到头了吗?
刘晓龙非常乐观,在消费复苏的语境下,可选消费选白酒,那必选消费就是互联网,“阿里、拼多多和京东是大家平时购买东西的最主要的地方,腾讯解决的是打游戏和沟通,抖音、快手解决的是大家刷视频,基本上涵盖了从小孩子到老人所有的必选消费。”
邓晓峰的看法相对中性。
在邓晓峰看来,过去几年互联网行业折磨投资人的根源主要有三点:行业政策、增速降档、地缘政治。而站在当前的时间点观察,许多因素都发生了变化。
其一,中国在美上市公司的会计检查已经于2022年11月通过,中国公司退市风险大幅下降;其二,国内行业政策明显转向,近期出台了一系列平台经济相关的支持政策。
“最后,回到行业本身,互联网是中国经济非常有活力的一个部分,龙头企业具备巨大的竞争优势,也能够以较好的回报率来实现业务的稳定、甚至是增长。”因此,“它在未来仍然会是一个回报丰厚、增长相对更平稳和可持续的行业。”
崔莹则不太看好互联网板块。
“这类资产之所以下跌这么多,除了政策管控的因素外,也有基本面的因素。”作为研究员时期就研究TMT的基金经理,崔莹在2022年对云计算板块进行复盘时发现,阿里云在互联网端已经基本没有什么增长了,这背后很可能意味着流量红利的消失。
这也意味着,以视频、游戏、电商等为代表的极度依赖流量的商业模式,很可能都会随着流量红利进入中后期而面临增速的挑战。
05
尾声
除了这四个讨论最热闹的主流行业外,周期的供给刚性、房地产的起死回生、半导体的国产替代也都有被零星提及。整体上,复苏是唯一共识,方向则是众说纷纭。或许,要等到三月之后,才会逐渐明朗。
在风险偏好上,大家虽然对经济复苏充满信心,但对许多基金经理来说,还很难完全从惨痛的下跌记忆和回撤危机中走出来。
这也意味着,一个万物复苏的2023年,也会成为许多人当下职业投资阶段里的胜负手,必须细致地筛选个股、行业、宏观的基本面,找到正确的结构, 才能让自己的产品净值得以最大程度的「复苏」。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供稿服务| 友情链接
咕噜网 www.cngulu.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我们: 39 60 29 14 2@qq.com